虽然近年来助听器在数字降噪、方向性技术等上屡屡出新,但对于有些抱怨“听得到,听不清听不懂”的弱听人士来说,终不免需用“助听器不是好耳”和“听不光要用耳朵,更需靠大脑”来解释。
1、“听到”和“听懂”是两码事这个解释不是推辞,更不是为助听器免责,因为听觉功能的“可听度”和“听懂度”依赖于不同的方面。一个声音被“听到”(即可听度),需要引起听神经冲动,从而让大脑感知;而一个声音被“听懂”(即可懂度),则需要引发一种特定的神经活动模式,才能被大脑的语言中枢识别。2、“听不到”和“听不懂”当我们的耳朵有听力损失后,不仅仅会削弱耳朵放大声音的能力,即“听不到”,还会伴随有其他重要和复杂的听觉功能损伤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听觉功能损伤就是降低神经活动的整体水平,且改变大脑神经活动的模式,使大脑不再识别得出改变后的神经活动模式,也就是“听不懂”。3、举个专业的例子:耳声发射(这部分有点深入,但很重要,建议跟着朵享听力的步伐细细了解。)畸变产物耳声发射,英文简称DPOAE,指的是当两个频率的声音同时进入耳朵刺激耳蜗后,在外耳道可以记录到一个额外的由耳蜗产生的声音,而这个记录到的声音是原来两个声音的复杂组合。在做DPOAE时,如果这个额外的声音检测不到,则往往说明耳蜗功能受损。这个额外的声音是由耳蜗释放出来的,它不仅由耳蜗传到了外耳道,也会往上引起神经活动,传到大脑。听力受损之前大脑能够识别这样的神经活动模式,即能“听懂”。患有听力损失之后虽然佩戴了助听器,可以通过放大声音来恢复耳蜗对这两个原始频率的敏感度(即“听到”但将两个声音进行复杂组合和释放额外声能的这个工作,受损的耳蜗“做起来”已不如从前,而目前的助听器技术无法完成,因此就不会引起原来那个额外的神经活动。如此一来,由助听器放大声音引起的神经活动模式(无额外神经活动),就与大脑所期望的神经活动模式(有额外神经活动)不一样了,大脑就不“认识”这样新的模式,当然就表现为言语可懂度变差(即“听不懂”)。4、打个通俗有趣的比方打个比方,把耳朵和大脑之间的沟通看成两个人的沟通。当听力正常时,耳朵和大脑之间对话是用“普通话”交流。当出现听力损失时,在大脑看来,耳朵并不只是降低音量在说话,而是用了一种全新的“外国话”在与大脑交谈。助听器能帮助耳朵提高音量说话(即放大声音),但无法将耳朵的“外国话”翻译成“普通话”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对于大脑来说,此时戴了助听器的耳朵就像一个外国游客一样,虽然说话的声音够大,但只能听“普通话”的大脑终究不明白“外国话”的意思,也就是“鸡同鸭讲”“听不懂”。所以,当耳蜗损伤不大,功能受损较轻时,助听器矫正听力后的言语可懂度往往不错,即“听到听懂”;但是,当耳蜗损伤严重,功能大损或丧失时,助听器就无法矫正听力损失带来的言语可懂度大降了。因为,目前尚不清楚助听器应如何转变输入的声音,以引发与听力正常时相同的神经活动模式。
虽然近年来助听器在数字降噪、方向性技术等上屡屡出新,但对于有些抱怨“听得到,听不清听不懂”的弱听人士来说,终不免需用“助听器不是好耳”和“听不光要用耳朵,更需靠大脑”来解释。
1、“听到”和“听懂”是两码事
这个解释不是推辞,更不是为助听器免责,因为听觉功能的“可听度”和“听懂度”依赖于不同的方面。
一个声音被“听到”(即可听度),需要引起听神经冲动,从而让大脑感知;
而一个声音被“听懂”(即可懂度),则需要引发一种特定的神经活动模式,才能被大脑的语言中枢识别。
2、“听不到”和“听不懂”
当我们的耳朵有听力损失后,不仅仅会削弱耳朵放大声音的能力,即“听不到”,还会伴随有其他重要和复杂的听觉功能损伤。
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听觉功能损伤就是降低神经活动的整体水平,且改变大脑神经活动的模式,使大脑不再识别得出改变后的神经活动模式,也就是“听不懂”。
3、举个专业的例子:耳声发射
(这部分有点深入,但很重要,建议跟着朵享听力的步伐细细了解。)
畸变产物耳声发射,英文简称DPOAE,指的是当两个频率的声音同时进入耳朵刺激耳蜗后,在外耳道可以记录到一个额外的由耳蜗产生的声音,而这个记录到的声音是原来两个声音的复杂组合。
在做DPOAE时,如果这个额外的声音检测不到,则往往说明耳蜗功能受损。
这个额外的声音是由耳蜗释放出来的,它不仅由耳蜗传到了外耳道,也会往上引起神经活动,传到大脑。
听力受损之前大脑能够识别这样的神经活动模式,即能“听懂”。
患有听力损失之后虽然佩戴了助听器,可以通过放大声音来恢复耳蜗对这两个原始频率的敏感度(即“听到”但将两个声音进行复杂组合和释放额外声能的这个工作,受损的耳蜗“做起来”已不如从前,而目前的助听器技术无法完成,因此就不会引起原来那个额外的神经活动。
如此一来,由助听器放大声音引起的神经活动模式(无额外神经活动),就与大脑所期望的神经活动模式(有额外神经活动)不一样了,大脑就不“认识”这样新的模式,当然就表现为言语可懂度变差(即“听不懂”)。
4、打个通俗有趣的比方
打个比方,把耳朵和大脑之间的沟通看成两个人的沟通。
当听力正常时,耳朵和大脑之间对话是用“普通话”交流。
当出现听力损失时,在大脑看来,耳朵并不只是降低音量在说话,而是用了一种全新的“外国话”在与大脑交谈。
助听器能帮助耳朵提高音量说话(即放大声音),但无法将耳朵的“外国话”翻译成“普通话”。
我们可以想象一下
对于大脑来说,此时戴了助听器的耳朵就像一个外国游客一样,虽然说话的声音够大,但只能听“普通话”的大脑终究不明白“外国话”的意思,也就是“鸡同鸭讲”“听不懂”。
所以,当耳蜗损伤不大,功能受损较轻时,助听器矫正听力后的言语可懂度往往不错,即“听到听懂”;
但是,当耳蜗损伤严重,功能大损或丧失时,助听器就无法矫正听力损失带来的言语可懂度大降了。
因为,目前尚不清楚助听器应如何转变输入的声音,以引发与听力正常时相同的神经活动模式。